麦当劳:不一样的“大叔控” 入乡随俗的典范
在日文中,“控”是英文“Complex”(情结)一词的简化音译;“大叔控”则是指某些年轻女子对年长男子怀有的特殊好感。
“半路出家”的快餐大亨
1954年的一天,冷饮设备经销商雷蒙德•克罗克收到圣伯丁诺市一家普通餐馆的大单:一口气订购8台奶昔机。好奇之余,克罗克来到圣伯丁诺,才知道对方是1937年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兄弟麦克•麦当劳和迪克•麦当劳所开设的汽车餐厅。
这家餐厅销售单价15美分的汉堡包,提供快速服务和纸质餐具,由客人自助取餐。这种开创先河的经营方式大获成功后,麦当劳兄弟开始建立连锁店,并设计了“金色双拱门”招牌。到1954年,麦当劳已拥有10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达20万美元。
克罗克怂恿麦当劳兄弟继续扩张连锁规模,并盘算着如果每家麦当劳餐厅都买8台奶昔机,自己就大发横财了。但是,迪克•麦当劳却说:“要是连锁餐馆开得太多,我们就忙得甭想回家了。”
克罗克意识到真正的发财机会来了。经过谈判,麦氏兄弟授权克罗克在全国开设连锁店,但条件很苛刻:只能抽取连锁店营业额的1.9%作为管理费,而其中仅有1.4%归克罗克,余下的归麦氏兄弟。1955年,克罗克在芝加哥开设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麦当劳特许经营店。新连锁店体现了克罗克对快餐的理解:品质、服务、卫生和实惠。1960年,连锁店已发展到228家,销售总额突破3800万美元。
克罗克希望成为麦当劳的真正主人,把它发展成一个快餐王国,而刚巧麦氏兄弟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提出了270万美元的天价转让费,克罗克毅然决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收购。1961年,克罗克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麦当劳的大东家。
50岁的“快乐使者”
麦当劳起初并不投放广告,直到1957年奥斯卡•戈德斯坦加盟麦当劳。1960年,美国广播公司开播了全国性儿童节目《波索马戏团》,戈德斯坦决定独家赞助,并授意小丑波索的扮演者为麦当劳作广告。每当节目终了,波索都殷勤地招呼孩子们:“别忘了叫爸妈带你去麦当劳!”
1963年马戏团节目停办,但鉴于小丑波索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戈德斯坦决定创造一个忠实地与孩子们为伍的“麦当劳大叔”。“第一版”大叔头上顶着盛有汉堡包、薯条的托盘,鼻子挂着一对麦当劳纸杯,鞋子像两块大面包。
2013年正值麦当劳大叔“五十华诞”,而经过多年演进,大叔形象已不像当初那么“务实”。据官方说法,大叔学名唤作罗纳德•麦当劳,是友谊、风趣、祥和的象征。他总是一副传统马戏小丑的打扮,黄色连衫裤,红白条的衬衣,大红鞋,黄手套,一头蓬乱的红发。在美国4-9岁儿童心中,他的“知名度”仅次于圣诞老人。
伴随麦当劳的全球化经营,大叔的“语言能力”日渐丰富。目前,他已能“说”包括中文和印地语在内的31种语言,麦当劳品牌也因大叔的出现而被赋予新的生命。2003年8月麦当劳授予大叔“麦当劳首席快乐官”(Chief Happiness Officer)一职。创始人克罗克去世时,用全部财产成立了麦当劳大叔慈善基金,而麦当劳公司也会将营业额的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入乡随俗”的典范
1970年,麦当劳决定麾军海外,但几乎无先例可循。在当时的许多国家,外出就餐仍被视为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特权;已有的外资餐厅都以提供异域风格的食品和体贴周到的服务而著称;快餐行业尚未萌芽。因此,麦当劳要输出的不仅是汉堡这类方便食品,更需要普及快餐饮食文化、进行消费者教育和培养本地市场。
麦当劳最初在加勒比地区、加拿大、荷兰等地发展连锁店的尝试曾遭到失败,却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本土化策略功不可没。1971年,克罗克同意了日方合伙人藤田的方案,各出资50%成立合资企业。藤田用富有戏剧性的营销手段,使麦当劳在一夜之间便名扬全日本。在日本麦当劳,从高管到员工都实现了本地化,而所售食品从外表上也看不出是美国货。
克罗克总结了在日本的成功经验,提出以类似的模式开发全球市场:寻找当地合伙人成立合资企业,并赋予合作方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就这样,麦当劳餐厅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
麦当劳充分利用“本地智慧”,授权当地经营伙伴开发符合本地人口味的短期产品,不仅丰富了顾客的就餐选择,更拉动了汉堡、薯条等“保留产品”的销售。在东南亚等一些本地人口味十分“顽固”的地区,麦当劳不惜“屈尊”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在主打产品的配料和制作工艺上“大动手脚”,以迎合当地人的需求。
在产品定价上,麦当劳更是“另有一套”。公司密切跟踪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水平,随时调整本地产品(特别是保留产品)的定价,既保证了销售利润率,又维持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麦当劳的“功课”甚至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专栏刊登世界主要城市的“巨无霸物价指数”,其依据就是“入乡随俗”的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定价。
“不要迷恋叔,叔也很纠结”
然而,即便有了妇孺皆知的品牌形象、遍布街头巷尾的“金色双拱门”店招和笑容可掬的麦当劳大叔,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能稳赚不赔。全球金融危机余波肆虐,人们往往认为高端消费最易受到冲击而基础消费则会反受其益,但这家扬言走“亲民”路线的餐饮公司却是个例外:许多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他们恰恰是麦当劳的主要客户群体。
更致命的问题恐怕还不止于此:油炸类食品和碳酸型饮料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摒弃。金融危机迟早会雨过天晴,但全球反垃圾食品运动却无可逆转;而麦当劳四处标榜自己“很营养、很健康”的努力也看似困兽犹斗。转型,还是不转型,这无疑是个令麦当劳大叔十分纠结的抉择。
(财经国家新闻网)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