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人才储备可能决定着麦当劳亚洲及全球市场未来

来源: 联商网 2014-06-10 14:02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人才储备可能决定着麦当劳亚洲以及全球市场的未来。

  大三学生林慧蓉第一次落地美国,在芝加哥下了汽车,她看到一家麦当劳餐厅。这里后来成为她职业生涯的起点。

  那是1991年,即将升任台湾一家麦当劳餐厅总经理的林慧蓉,到美国参加任职前必经的AOC课程培训。彼时,这家洋快餐连锁品牌在台湾不超过30家店,进入中国内地不到一年,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它。

  林慧蓉和她的伙伴们在一个下雪的冬夜抵达美国,麦当劳总部派出了一辆大巴车和一个翻译把她们接走了。到达目的地后,室内的温暖与室外的雪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25年后,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前夕,林慧蓉带着麦当劳中国的23名员工来到当年她参加培训的地方。附近的湖里,几只黑天鹅在休憩,还是老样子。

  如今,林慧蓉已是麦当劳首席人员官兼中国副总裁。她的主要工作是为这家公司招聘员工,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也为这家公司寻找未来的接班人。

  麦当劳计划今年在中国招聘7万人—一个参考数据是这家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员工总数为10万。这并不意味着其员工数将达到17万,餐饮行业居高不下的人才流失率不足为奇。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家在华跨国公司很可能是许多年轻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棒。它将从这7万人中甄选储备人才,这个举动决定着它的未来。

  洋快餐连锁保持着和中国经济同样的发展节奏,同时也刺激着本土快餐品牌的生长。像林慧蓉这样,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超过25年,做的仍是人生第一份工作的人,现今并不多见,能在餐饮行业沉淀下来的人才同样稀缺。新一轮的扩张仍在继续,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

  麦当劳正在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2014年4月,这家公司宣布了中国市场的扩张计划—新开300家门店。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在23年里,它用18年完成了第1000家店的开设。而另一个千店的扩张,却是在此后5年内完成的。

  仅2013年,麦当劳新开275家店,刷新了它在中国新开店数的纪录。

  洋快餐连锁在中国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任何竞争对手的稍微喘息,都会给对方提供超越的可能性。麦当劳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已突破4600家,麦当劳的门店数尚不及后者一半。但麦当劳却在肯德基受“速成鸡”影响而波及在华业绩时,找到了机会。

  一个明显表现是,这家公司开始重提家庭市场—过去几年,它在年轻人身上倾注了更多市场策略,而家庭市场正是肯德基此前投入更多资源所力争的。中国是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集团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中国现在已经是麦当劳全球第三大市场,未来会成为第一大市场,我们有这个梦想。”林慧蓉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问题在于,麦当劳需要找到更多的人才来支持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麦当劳已经提前3年做好了中国市场的人才规划。那些最早加入麦当劳中国的“创业者”,支撑起这家公司更大的扩张野心。

  第一批麦当劳中国的管理层来自台湾或其他亚洲地区,林慧蓉便是其中之一。

  1988年,林慧蓉正在台湾念大学,她的人生目标是去美国留学。当时,一张美国大学毕业证,及一段美国公司的工作经历,对亚洲学生诱惑颇多。这成为了林慧蓉去麦当劳打工的动力。

  排在长长的面试队伍中,她和其他人一样非常紧张,直到面试官叫她“慧蓉”时,这种情绪才逐渐舒缓—在1980年代,是特别亲切的人之间才有的称呼。

  加入麦当劳,林慧蓉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获得在一家美国公司的职业履历。令她没想到的是,在这家公司的第一份工作,她做了这么久。

  林慧蓉是在大三升大四时决定去麦当劳打工的,毕业时,那家餐厅的总经理表达了对她的认可并希望她可以留在麦当劳工作。几天后,台湾的市场总经理找她面谈,并告知公司将帮助她成为一名餐厅总经理。

  仅在3年后,台湾市场营运顾问林慧蓉便收到了麦当劳台湾市场运营顾问的Offer:邀请她到美国的麦当劳汉堡大学参加AOC课程。麦当劳汉堡大学创立于1961年,是麦当劳全球人才培训中心。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如今每年为5000人提供系统的餐厅运营及领导力发展培训。

  “在麦当劳,策略能力、规划能力及领导能力都很重要。”林慧蓉说,“这也是能从这家公司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哪怕只是一名刚入职的员工,也要规划策略。”

  作为麦当劳全球市场的一枚“螺丝钉”,林慧蓉在这家公司的沉浮中得到提升。在台湾工作的16年间,她一路升任至台湾总部加盟发展营运执行经理,几乎经历了这条快餐生产线上任何一个生产环节:柜台、收银、服务、清洁、经营一家餐厅、特许经营、品牌拓展。“麦当劳的每一个工作我都做过,从基层到高层。”林慧蓉说。这些经验,成为她日后培训工作最基础的积累。

  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她以麦当劳上海训练部总监的身份加入麦当劳中国。

 

  到内地后,林慧蓉负责过麦乐送、甜品站等业务的推广工作,也经历了文化与市场等各方面的差异。麦当劳早餐的推广就是其中之一。

  在台湾地区,西式早餐的接受度很高。2006年,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出烟肉蛋麦满分。顾客反映麦满分面包蒸出来更好吃,但麦当劳的产品却是烤制的—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消费者认为烤出来的麦满分才能吃出其风味。

  麦当劳面临选择—本土化产品应该完全适应当地口味,还是应该在最优势的产品中保持应有风格,这对中国市场的管理层是个考验。

  在此之前,麦当劳早餐在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市场有着普遍的接受度,经过数次讨论,中国的管理层坚信这是他们的“核心菜单”。问题在于,在当时,即使对麦当劳中国员工来说,这也是件新鲜事。

  麦当劳的中国管理层向内部员工介绍早餐的产品是怎么来的。他们带着媒体参观生产线,了解早餐的生产流程。

  基于对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推广经验与分析,麦当劳管理层达成的内部意见是,在中国,西式早餐有很大市场,他们需要做的是提升顾客对产品的接受度。第一步便是让他们接触与了解这些产品,更多的资源分配到了如何将麦满分介绍给顾客这个环节。

  在中国市场上推广汽车餐厅“得来速”,麦当劳也把更多时间花在研究顾客开车进入得来速的距离、在哪里停车、怎样点单、如何付款这些细节上。

  在开拓内地市场的过程中,林慧蓉感受更多的是消费习惯乃至观念上的冲突。麦当劳的策略调整与她的职业履历紧密相连。这是第一代在华跨国公司员工的经验所在,复制或是在此基础上更改,取决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作为一名深谙职业规划重要性的管理层,她很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员工。到任后不久,林慧蓉倡议员工们要有“企图心”。无论在这个美式文化浓重的公司里,还是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台湾,“企图心”在她的字典里都是很正面的用语,但在2004年的上海,她第一次感觉到了“企图心”带着点贬意。

  时光的飞逝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也包括对待职场的态度。

  现在,林慧蓉发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羞怯,他们个性更张扬,对职业前景抱有明确的“企图心”。上一代跨国公司管理层已经成熟,他们的经验如何与新一代员工的诉求相衔接,决定着一家公司的未来。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敢说出自己的野心。”林慧蓉说。“特别是90后。”

  肯德基是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对中国市场对规模与占有率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多年来,麦当劳一直在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尽管在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上,麦当劳学习竞争对手肯德基的本土化策略,推出诸如麦辣鸡翅、麦辣鸡腿堡等这类口味极为本土化的产品—它们至今没出现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麦当劳餐厅菜单上。

  真正的竞争仍落实在规模上。对于麦当劳开始越来越激进的开店政策,以及能做好一年新开300家餐厅的人才支持与管理,外界有很多置疑。更重要的是,在10万员工中,有超过60%为1990年后出生的。吸引并促成这些带着新观念的员工迅速成长,的确是麦当劳中国管理层正在面临的挑战。

  麦当劳在寻找解决方案。为了加快人才招募与储备,2012年,麦当劳中国首推“520招聘周”,适逢伦敦奥运会开幕,麦当劳是赞助商。一年前,这家公司甄选员工前往伦敦。这一举措,为它的招聘策略找到了卖点。

  没错,就是那家“麦当劳的6个星期餐厅”—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建成的奥运旗舰餐厅,它是全球最大的麦当劳餐厅,仅仅运营6个星期,奥运会一闭幕就被拆掉了。

  20岁的刘嘉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投出了简历。在经过麦当劳的岗位培训与竞赛后,她得偿所愿奔赴伦敦奥运会的麦当劳餐厅工作,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她很看重这份经历。

  但在刘嘉怡身后,也有更多从麦当劳起步、后来选择离开的90后。

  20多年来,中国的市场与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麦当劳在内的跨国公司光环渐弱。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海归人数超过30万人,创下新高。此外,中资公司良好的薪资待遇与具有竞争力的职位,正在挑战着外资公司的本土化人才战略。

  垦荒时代已经过去,90后不再能够体会林慧蓉们对麦当劳工作的向往,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挑战与兴奋。

  与其他行业与产品不同,麦当劳现在招聘的岗位主要在餐厅。从过往经验来看,其全球最主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超过一半都是从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包括其CEO唐·汤普森(Don Thompson)。餐厅的工作经历,是一条通往晋升的必经之途。

  这带来的问题是,在现在的中国,餐厅员工总让人们联想到服务员。麦当劳基本的招聘条件是高中以上毕业,对这个群体来说,麦当劳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缺乏足够吸引力。

  一位员工透露,她能顺利在麦当劳工作下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在此之前,他爸爸的看法是:我们家不缺钱,你不用去做服务员。

  这是麦当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时代变了,就业的天平逐渐偏向就业者,麦当劳手里的筹码不多。这个现象在一线城市尤其明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向麦当劳投出简历,还要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此之后留下来、成长,成为未来的管理人员,哪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更何况,24小时营业、365天不间断,还存在倒班的问题。一位麦当劳中层管理人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麦当劳的工作强度并不小。”

  最新的解决方案是,从招聘开始的简历投递环节,就更多地向年轻人靠拢—开发出App,摇一摇就能找到周围5家店的招聘信息。麦当劳还在微信上实现了简历在线填写与投递功能的开发。新一代年轻人是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的。

  它还向前来面试的人员开放工作环境—这能让招聘的员工与麦当劳餐厅的需求相匹配。在2013年的520招聘周里,有7.5万人投递了简历,7万人参加了面试。

  “每年新开300家餐厅,我们要做人才准备。未来中国麦当劳的人才将呈倍数增长。”林慧蓉说。

  新加入的庞大员工群落,挑战着麦当劳中国的掌控力。试用期满时,每位员工都面临着要不要留下来的选择。这是他们内心活动最丰富的时期,父母的意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新员工的决定。

  为此,麦当劳设立“家庭日”以便和员工父母沟通。职业晋升通道也在尽力缩短,通过普通员工10级发展规划、大学生2年内从见习经理升任餐厅总经理的职级设置,加快人才储备。

  问题在于,这些表面上唾手可得的未来,还需要经历日常平凡、琐碎而又重复的现实考验。在麦当劳,留下来的80后已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而90后这个新的族群,与80后、70后有着极大不同,“从校园访谈中我们了解到,90后关注重点的排序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哪家公司愿意提供发展机会与培训,接下来是薪资。”林慧蓉说。

  中国内地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立为基本国策,2001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90后族群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比此前更大,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观念步入职场。这促使林慧蓉们在培训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入职依然会从基础的一线工作起步,但针对新员工的为期90天的“麦苗成长计划”设定了类似学校里学长的角色,以“贴身教练”的方式帮助新员工了解工作流程。“在餐厅里,我们有不同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个小家长,让他们有归属感。”林慧蓉说。

  考虑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学习方式,麦苗成长计划设置了网络学习平台来教授相关工作内容,譬如炸薯条的步骤和故事。此外,麦当劳中国还试图通过员工卡来提升90后的认同感。

  与刘嘉怡一样,所有员工都有一张员工卡,上面有可以用来扫描的二维码。这张员工卡是用来奖励员工的。

  麦当劳管理层经常到餐厅巡店。在给消费者提供服务时,这些管理层听到员工的某句话、看到他的某个动作,打动了他们,他们便会在员工卡上盖上印章或签名。不同的签名,代表不同的分值,这些分值可以用来兑换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奖品。

  麦当劳试图更了解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与他们做朋友来拉近距离。中国市场的未来,需要新的继承者与接班人。然而,麦当劳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新一代员工的境遇与林慧蓉们截然不同。

  肯德基比麦当劳进入中国仅仅早3年,但门店数早已把麦当劳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麦当劳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追求单店利润策略,使它在许多二三线、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中缺席。这或许与麦当劳的全球策略有关,它可能没有分配更多资源支持中国市场的发展。现在可见的代价是,越来越多的外资跨国快餐品牌正快马加鞭地进入中国一线城市市场。麦当劳此前极力推动麦咖啡业务的发展,这也使它面对着来自星巴克、漫咖啡及Costa这类咖啡连锁品牌的竞争。后者的菜单上不仅有各式饮料,还包括日益丰富的食品。

  而在更为广阔的市场上,迅速崛起的本土快餐品牌更是虎视眈眈。

  以台湾顶新集团旗下的德克士快餐连锁为例,它正在表现出强势扩张的态势。2013年年底,这家同样是汉堡加薯条的快餐连锁,门店数已经超过麦当劳。在河南省的一些城市,麦当劳甚至被德克士“包围”,显得“寡不敌众”。

  尽管麦当劳不会将德克士视为其在中国市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在三四线城市,它们可能有着相似的消费者群体,这不得不让麦当劳提高警惕。

  麦当劳这个时候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加速扩张,会不会有些晚?

  “一开始我们把更多焦点放在一二线城市,扩大规模。现在规模已有两倍或三倍的增长,这样的餐厅还会继续开下去。我们的新策略,是在其他一些边远城市,要不用自己的资金,或通过发展特许经营来拓展二三线城市。”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兼大中华区区域总裁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时说。

  为了缩小与肯德基在门店数上的差距,麦当劳正逐步放开加盟。为了保护流程的执行力与品牌,麦当劳以近乎“苛刻”的方式甄选加盟商。因此,即使麦当劳推动中国的盈利模式向美国靠拢—依靠加盟费、出租或转让房产赚钱,而放弃完全依靠餐厅盈利,也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肯德基中国的同店销售开始恢复增长,与去年同期下滑24%相比,这个季度11%的增长表明,“速成鸡”这类食品安全问题对肯德基的影响正在淡化。

  在公司发展中,规模与效益始终是一对鲜明的矛盾。麦当劳继续选择后者还是将天平略向前者倾斜,看起来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它的最新计划是,特许经营比例从2013年的12%提升到2015年的20%至25%。

  正如顶新国际集团餐饮事业群副总裁李明元所说:“餐饮业无法空降经理人,办公室里讲得再好,去厨房炸3个小时薯条就是另一件事了。”

  在此之前,李明元的职位是麦当劳亚太区副总裁,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行耗费两年时间,才说服李明元加盟。他加入德克士后,德克士不仅更新了菜单,也加快了加盟开店的步伐。

  洋快餐连锁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市场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中,挖角可能正在开始。

  在思考人才储备的问题时,麦当劳需要考虑是不是该有一些彻底的变化与改革,才能让麦当劳全球的管理层中,有更多来自中国与亚洲的高管。若无法提升这些市场的话语权,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就只能是个愿景。愿景的潜台词是—无法确定时间表。

  作为麦当劳中国第一代管理层,林慧蓉为下一代管理层制订出一系列培训晋升计划,这比应对消费者的口味差异要复杂得多。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朱宝)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