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事件背后:麦当劳、肯德基们为何会沦陷?
联商网特约评论:7月20日晚,东方卫视报道称,记者卧底麦当劳、肯德基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两个多月,发现上海福喜通过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等手段,加工过期劣质肉类,再将生产的麦乐鸡块、牛排、汉堡肉等售给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洋快餐。
节目一经播出,舆论哗然。在食品安全异常敏感的当下,这件事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炸弹。作为国际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和肯德基进入中国以来,虽然屡屡遇到食品安全危机,但总能化险为夷。比如在2012年央视“3.15”晚会上,麦当劳被曝其盐焗鸡翅保存时间超过了标准时间的3备。即便这样,最终麦当劳实现了“软着陆”,并没有到太大影响。
但这次不一样。如果说之前的问题是现场管理漏洞,属于无心之过的话,而其供应商将过期食品回锅重做则是恶意参假,性质恶劣,这也是公众愤慨的主要原因。
问题出来了,人们开始找原因:监管疏漏、供应商管理失察、缺乏社会责任等等。但穷尽了所有可能性之后,人们心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根源到底是什么?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无论是监管还是管理,都是制度层面的问题,要找出根源则应该从“动机”入手。因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无论制度多么严格,但只要想干,还是能找到监管的漏洞。那么,此次事件的动机何在呢?
经常去麦当劳、肯德基用餐的人也许会有一种感觉:十多年以前它们一个汉堡就是十多元,而到现在,也依然差不多这个价。一位餐饮界人士告诉我,麦当劳客单价26-28元、肯德基客单价30-32元,自它们进入中国以来,上涨幅度不超过30%;但它们的成本上涨则远远不止这个数:十多年以来商铺租金上涨超过100%,而人力成本上涨超过50%。
在商言商。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上市公司,要为投资人负责,要对资本市场有个交代,要在销售规模和利润上面都有增长。而在成本上涨幅度远远大于其零售价上涨幅度的背景下,要让财务报表好看,唯有一条途径:降低原材料成本。
作为在全国有数千家连锁门店的餐饮企业来说,它们有能力向供应商施压,要求降低采购成本。同样,福喜食品也需要“降低成本,保证利润”,而“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加工过期劣质肉类”等手段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途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作为一对“老冤家”,麦当劳和肯德基每隔几年来一次价格战,竞相降价。我们知道,零售业价格战拼的就是供应商,而它们俩共同的一个供应商就是:福喜食品。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家成立上百年的美国企业,福喜食品如果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也不会这样铤而走险。事实上,福喜食品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做也是“高层授意”。
这让我想起曾经参观清代富豪康百万故居“百万庄园”时看到的一幕场景:康百万堂屋悬挂着的一块铜匾被削去一角,上面写着“留余”二字。这块匾意在告诫子孙后代,做生意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让上下游的生意伙伴都赚到钱。而华人首富李嘉诚亦告诫大家:“不要试图赚取最后一个铜板”。
可见,无论古人的生存哲学还是现代人的管理智慧,都在小心翼翼维护者商业生态的平衡。而这是精打细算、效利为上的西方管理思维所不具备的。麦当劳、肯德基的“沦陷”从另一方面告诫零售商,特别是一些拥有大规模采购实力,具有强势议价能力的连锁企业,一定要维护商业生态的平衡,让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有利可图,做到“留余”。
(联商网特约评论员 赵向阳/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联商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