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长春这有山:一座「山」如何唤醒一座「城」

来源: 商业地产志 王菜花 2020-12-01 14:17

「这有山」三个字在同行业内已被推荐多次,由最初其作为「网红」商场示范样本的「商业人必打卡」推荐,到成为长春乃至东三省的标志性商业作品,提到它时,身为东北人,总难掩自豪。

可以说,一个项目的呈现,能不乏耐心地将城市气质缓缓道来,同时在建筑与布局细节中带入行业思考,最终走进大众生活,带来舒适、愉悦的购物体验,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购物场景的需求。

但,能够预见的是,「这有山」不止于此。

艺术、情怀、创新……面向大众之后,围绕它的评价关键词每每更新。不过也证明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商业改造尝试初见成效。

一条前进的山路,被铺陈为「时间轴」,建筑与景观的创新构成一个个 「场景」,业态规划与品牌组合打造「内容」,每一个发生在场景内的当下情绪和体验被记录,充当场景游客的消费者则作为「主角」,在「这有山」的空间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于是,一部以东方语言诠释的电影序幕由此展开,「这有山」向我们传达的是:「不用离开城市,这里就是远方。」

01

弱化目的性

让「逛街」回归最初的样子

「逛街」这件事,长春人不缺场景。

纵观「这有山」所在红旗商圈,欧亚新生活购物广场、万达广场、巴黎春天百货,几家老字号购物中心紧密相连。可以说,沿着工农大路逛到红旗街,国际名品、轻奢时尚、小众设计,全业态、多品牌的组合搭配,消费者不会空手而归。

而坐落于此的「这有山」,又怎样打破本地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凭借一张新鲜的「网红脸」突破层层堵截,为自己带客?

首先,自身定位清晰。

让「逛街」自然回归到「逛」的过程,创造愉悦的购物体验,强化「游逛」的购物氛围,弱化「买买买」的目的性。

力求每个消费者不会空手离开是每一个商场最底层的运营目标,但面对内容大而全的竞品商场,「这有山」另辟蹊径,索性减少零售服饰业态比重,以15-25岁年轻群体喜欢的网红体验店、美食打卡店、古着店、电玩、书店等作强补充,这样的取舍多少需要勇气。

减少了日常引客的传统服饰鞋帽,多出空间能够给到更多不太一样的品牌,比如长春首家概念书店-猫的天空之城、网红猫咖-猫の理想国、首家一点点奶茶店等等,让消费者在更具场景感的环境中更多停留,也不失为另一种收获。

而多停留下的时间,再做好细节营造,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项目的好感度。

走在「这有山」的层层山路上,会发现项目团队的诸多雕琢与用心——

上下山路线的区隔处理,即上山走石阶,下山乘直梯,分散上下山人群对流为路线带来的压力;

上山路较为宽敞的路段打造休息长椅,为沿路品牌分客,同时顾及顾客劳累休憩的需求;

打破字母+数字的传统店铺号命名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空间细节记忆点。

在「逛街」这件事上,「这有山」可谓做得相当到位,招商层面有取舍,场景营造有细节,甚至真切地为消费者带来了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想必这也是「这有山」身为核心商圈的商业新秀,热度直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强调场景感

城市中实现「微度假」

2020年,受疫情影响,城市人不再痴迷于远距离旅行,本地游、周边游热度上升,可以看到的是,「微度假」模式渐渐深入人心。

不难理解,选择城边风景秀丽的目的地,将视角由城市高楼林立的压迫感转移到山景、森林的自然场景的舒适感中,既能开阔眼界,又能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目的。

而长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地势平坦、单一气候类型使得城市自然景观稀缺。

加上常住人口老龄化、净流入人口减少等原因,城市整体缺乏活力感,自然也不够吸引本地乃至周边城市的旅游者的关注。

似乎在大家的印象里、无论是知名本地企业-长春一汽、还是别具历史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些本地人为之骄傲的代表作里,只能看到时间的痕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年锐减。

如此现状之下,拿什么带给城市人群以新鲜感,同时不与印象中的城市气质相冲突?

「这有山」的出现,给出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一,打破购物空间在平层中探索的思维模式,利用立体空间尝试别样体验内容。

走进「这有山」会发现,石阶、山洞、山体、凉亭等元素替换掉了传统的拦河、连桥、天棚、扶梯,颇似将一座山刨开,在里面建构山路、添加商店,这种相对独特的设计手法,自然会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

平原无山,又弥补了一种被缺少的攀登体验感,只能说,这个新奇的程度,拿捏的刚刚好。

其二,形式、内容与受众需求相匹配。

身体力行的年轻人是爬山主力,也是项目的核心客群,但项目本身又不能只摘取年轻客群,在爬山这点的体力上就筛掉了一批人,这样似乎也不太明智。

故,一进门设立「山洞广场」,平层慢逛,即便是不想爬山人,也能在山脚的平地满足购物和游逛需求。

然后,将电玩、猫咖、密室逃脱、古着店这些年轻态的内容放在中上层区域,为之而来的学生客、爱好党找寻「目的地」攀登向上的途中,说不定还会有其他意外收获,并因此停留更长时间。

另外,景区气质的营造在「这有山」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身为具有景区功能的商业空间,若能恰到好处地将购物目的和观光性结合,便能达到收获好感、带来二次到店、甚至口碑带客的目的。

项目毗邻长春电影制片厂,这种年代感也是一种隐形的限制,做的越网红、越符合时代快消费气质,走出商场时冲突感就会越强烈。所以,「这有山」在项目立意时就选择了东方、古风、情怀、山景古道这些与城市气质更符合的元素。

在此基础上,对于景区环境的整体营造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除了假山、石阶、凉亭、洞穴等精致的硬件装饰,也有古树、鸟鸣、古风衣着的店家等一些软性细节作补充,使整个项目的调性和谐统一。

试想一下,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购物消费与休闲度假无缝切换,大概是很多都市人群都会喜欢的场景和画面。

03

老城新生

城市商业活力能否被唤醒?

身为网红新项目,「这有山」开业一年,收获业界的众多关注,它让人们开始留意北方,打破东北地区整体带给人的粗糙、厚重和较弱的时尚感。

更让不少外地朋友意识到,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老牌城市正在极力转型,它们由自身的质朴气质出发,不断地向外发出友好和创新的信号,不急不躁,厚积薄发,为当地乃至周边城市的新一代年轻群体带来他们更青睐的消费体验。

一方面,「这有山」 在客群的流动中拉动品牌升级、消费促进,以一己之发展促进了本地商业创新转型,带来积极的行业态势。

另一方面,文旅+商业的全新结合形式,也为东北地区实体商业带来新的创意点,让众多行业思考者去探索更多新的路径。

当然,也必须承认,一个商业项目只要面向大众,就会迎来评价的AB面,伴随关注而来的,必然还有各种质疑与批判的声音。

就个人感受来讲,停车场减震带体验差、卫生间指引标志不清晰、空间限制下的推广活动噪声大、及自宣平台的品牌导引、停车缴费的功能性弱、加上沿途交通压力带来的客流拥挤等问题,皆需要团队予以重视并解决。

正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有山」的行业探索依旧任重道远。

不过,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城市级商业项目。

所以,面对日息万变的商业市场,我们愿意相信,「这有山」或将以独特的商业风格,为长春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商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本文为联商网经商业地产志授权转载,版权归商业地产志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