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对中国零售服务业的环境预判、一个核心预测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转眼进入2024,立于新年伊始,确有必要进行一次全年展望,主要原因有二:计划源自预期;实践检验理论,年终回顾对照对错及差异几何。
话不多说,正式开测。
一、对于大环境5则预判
2023似乎在强力提醒国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即便开年之时各方预期皆是大好,可结果却给了所有人一记重重耳光……这只要大体看一下2023全年餐饮新开与倒闭情况即可一目了然。因此如何做出最合理的预测?答:尽量去除主观意愿,以客观事实(数据)为核心依据。由此或能推出5则大概率可能:
1、CPI与M2:涛声依旧
由2023年全年CPI走势可发现:整体呈前高后低且不断走低态势,10、11月份同环比更是连续出现负增长且降幅愈发扩大。这反映出消费不振、供需进一步失衡,需求端愈发萎靡等突出问题。
若再结合全年货币情况则可发现:货币供应是极为充足的,且始终处于历史高位,换言之持续在“大放水”。如此则形成了一组异常鲜明且好似对经济学原理不断背离的数据:一边货币充足供应、另一边物价却不断走低,且M1与M2的剪刀差持续扩大,这或反映出一个大概率事实:不是没钱了,而是愈发不敢花钱了(预期愈发普遍悲观)。
由此可推出两则2024年大概率趋势:
(1)“放水”不会停且力度不会降:试问2023年如此力度大众预期都依然保守,更何况减小或停止了,那岂不更将致使大众预期降至冰点?需求就更拉不动了。所以与其说不会停,不如说不敢停;
(2)CPI大概率依旧与货币供应背离:2023年即是鲜明案例,放水力度已处历史高位,可消费情况仍如此低迷,故而2024年若无实质利好落地,那CPI走势大概率延续上一年态势,甚至更加低迷。
2、通缩可能性持续增大
学界对通缩标准存在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时,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所以若2023年12月CPI依旧为负,则我国经济已理论上陷入通缩。
通缩即货币供应量(消费)小于商品供应量,由于消费萎靡,所以商品供大于求且愈演愈烈,导致商家只能通过不断降价予以维持;可由于供应与需求愈发严重失衡,故而厂家不得不减产、停工,而停工、减产则意味着大量裁员,继而消费进一步收窄,如雷贯耳的“美国大萧条及日本消失的30年”就是这么来的。
按目前相关客观数据,陷入通缩概率着实越来越大。若真正陷入通缩,那大众消费意愿将越发冰封,甚至负利率都难以有效带动消费(可查日本通缩历史)…
3、消费刺激力度将越来越大
所以未来一切的核心只在二字——消费,消费如果继续如此萎靡,那么后续影响不可估量。因此2024年大概率将出台一系列更加强有力的消费刺激政策,同时由于放水力度不敢停,各类低息消费贷、刷卡活动也将层出不穷。之于行业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各行信用卡消费返利力度或将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借力打力将是一大重点。
4、政策力度可期且或将出现“新支柱”
但当下消费的关键其实在于预期:由货币供应情况可以看出-不是没钱、而是不敢花钱,因此若悲观预期不改,那放再多水也只会被存起来,市面货币供应依旧难有起色。所以政策力度及导向着实可期,或将倒逼出现如前20年地产那般的新支柱产业。
5、内循环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将进一步深化
由于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且更加暗流涌动,所以预计2024年大概率延续去年整体形势、甚至愈演愈烈,因此内循环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势必进一步提速、深化,诸如奢侈品等跨国旅游衍生消费将逐渐向内收缩,这对国内高端项目将是一大利好。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形势不安定因素叠加、国际航运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货或将迎来重大机遇;同时刚需类(如粮油等)囤货积极性与溢价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
二、中国零售服务业的核心预判
若看明白上述所析则能推出多种大概率可能,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回顾一下笔者去年12月所发“2024中国零售服务业的危与机”一文,有相应阐述。本文只谈一则核心思考与预测:回归。
回归什么,回归“百货模式”,即回归以销售抽成为重点、以单品管理为要点、以类品牌联营为主线的商业模式。但不是原封不动的退回,而是升级迭代后的“类百货模式”,即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为何会有此推断,原因有二:
1、mall模式触顶
此项应一分为二而看:一方面,绩优mall遇业绩天花板,租金提不动、多经基本饱和,且愈发严重的同质化导致客群被不断分食;另一方面,其他mall遇严峻的招商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甲方太多、乙方不够。且优质乙方愈发稀缺,因稀缺而愈发强势;其他品牌则因预期顾虑而愈发趋于保守,不愿也不敢挑战高租金。
2、mall主力品类挖潜空间殆尽
mall的主力品类为餐饮、娱乐:
1、娱乐类想来想去就那几项,不仅同质化严重,且几无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该业态相对投入较大,即便出现一些优质创新项目,也只会倾向于极个别绩优项目测试;而其他品牌则多谋于“四两拨千斤”,即力求一次投入、持续收益,故挖潜空间极其有限;
2、餐饮近年来虽看似百花齐放,但实则已开始“物极必反”:一方面是新鲜劲过了,甚至开始沦为传统业态;与之对应的则是消费者也开始麻木了。这只要想想于百货时代的餐饮之于mall即可:那时的商业项目餐饮多是档口式快餐,能在商场吃正餐极新鲜,仅此一项即可噱头十足。而如今呢?当下在mall吃饭与当年在百货购物毫无二致。当新鲜成为传统,且同质化愈发严重(选择多、可替代性强)、加之大环境因素,餐饮业态的未来想象空间可想而知。
综上,绩优mall为进一步提升业绩及减缓同质化冲击,只能从“百货类”(零售类)做文章,即通过销售抽成(类取高)实现整体业绩的进一步提升;而其他mall为了出租率(填铺)或业绩需求也会向“百货类”倾斜。而这也是基于百货类业态3大属性而定:
最庞大:还有比百货类品牌更庞大的品类吗?还有比零售类更富深挖空间的品类吗?仅女士服/饰一个品类若真深挖都可填满一座十数万方的项目(且不重样),更何况再搭配男装、儿童、运动了;
最灵活:餐饮、娱乐受面积限制大,而百货类则不然,比如一些服装服饰或设计师、买手类品牌,多大面积都能做出特点,且切铺最为简单,适合日后进一步挖潜或调整;
最多变:娱乐类受投入限制不易更新、餐饮类更新多靠菜品,而零售类则不然,仅一年即有不少于4次更新(春夏秋冬新品上市),再加大促、特卖、反季……可谓“想不变都难”,这也为顾客制造了更多的到店理由。
综上,无论是项目或行业需求、还是百货类的自身属性及模式特点皆意味着“回归”利大于弊,大概率成为必然。
三、为何电商及直播带货难阻“回归”步伐
至此或有读者提到“电商及直播带货对线下百货品类的巨大冲击”致使回归严重受阻,在此亦浅谈几点个人思考:
1、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预计我国电商及直播带货不会如在印尼等国家那般因冲击主流市场而遭到封禁,这是由我国当下产能过剩决定的,电商及直播作为消化产能更高效的渠道势必会继续蓬勃发展,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与通缩、萧条相比,这反而不算什么;
2、为维护线下基础劳动力就业(如商场导购、收银员等年龄较大、技能较低的基础劳动力),则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对电商及直播带货的管控力度、甚至做出一系列限制措施。但须注意的是:由于电商及直播带货是更高效的存在,故而即便各种限制依旧难阻其发展步伐,甚至会倒逼其进一步迭代,可这却为线下实体争得了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同时也倒逼其加速迭代;
3、具体管控及限制措施或包括税收方面、价格方面(不得低于指导价)、品类方面(如同品须延迟于线下发售)等。一切措施皆为一个目标——“平等”,既然慢的拉不快,那就只能把快的限速了。
综上,望有启发。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