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又一家连锁品牌将“流血”上市,两年关店200家

来源: 联商网 林平 2024-01-25 18:39

出品/联商网

撰文/林平

把面卖到四五十元一碗的和府捞面,卖不动了?

过去两年间,和府捞面关店将近200家。而当嗅到市场寒意时,和府捞面也推出了“高端不贵”的降价策略,50%产品降到30元以下,不过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还买账吗?

一方面,和府捞面想通过降价、布局下沉市场重新俘获消费者;另一方面,在三年累计亏损7个亿的情况下,市场消息传出其又要赴港“流血”上市,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01

50%的产品降至30元以下

市场的寒风,已经吹向了和府捞面。

从去年开始,和府捞面便推出了“高端不贵”的价格策略,不断在价格上进行下探。

据职业餐饮网统计,目前和府捞面50%产品已经降价至30元以下。以往,和府捞面的客单价在45元左右。

从价格段来看,和府捞面的价格带从20多元延伸至108元,20元到30元的会员价产品占比50%,价格总体降幅在30%左右。

以养生番茄肥牛面为例,目前售价为36元一份。而通过查询大众点评发现,该产品在以往的售价为45元一份,价格下降20%。

从整体来看,在消费降级之下,消费者对于“必选消费”的价格敏感度提升,面食这种高频刚需且替代性较强的品类,降价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产品一旦定价过高,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到店消费意愿越来越低。

02

过去两年关店近200家

实际上,在消费渐趋理性、资本不断退潮之下,不少面食新贵关店不断。背后的原因在于,在来客数降低,各项成本支出不断攀升之下,门店的经营难以为继,只能一关了之。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另一家面食“新贵”陈香贵在2021年11月门店达到峰值,共有149家。但截至2023年5月27日的近90天内,陈香贵门店仅剩下77家,歇业门店82家,歇业率达到51%。与此同时,张拉拉在营门店为62家,歇业门店35家,歇业率为36%。

从和府捞面来看,2023年11月22日,和府捞面官方发布信息显示,其品牌门店数已经达到500家。

数据显示,2021年和府捞面新增门店115家,平均每月新开近10家;2022年,仅6、7月份,和府捞面就在全国22个城市新开了46家门店,平均每月新开门店数量达到13家。

但是开店的同时,和府捞面也在持续关店。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27日的近90天内,和府捞面新开门店为43家,新关门店155家,歇业率为40%。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25日,和府捞面当前在营门店共计556家。过去两年来,和府捞面新开门店460+家,关闭门店190+家,综合关店率达到25%。其中,上海和杭州的关店率达到30%,远超平均关店率。

03

三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和府捞面自2012年在江苏南通成立以来起便主打差异化定位,开创性地引入“捞面”品类和“书房”场景,走的是高端化路线。据悉,2020年下半年起,和府捞面店铺平均营业额55万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万/月,客单价则为45元,一碗面卖20-40元。

这些数据,让张拉拉、马记永等一众面食新贵望尘莫及。

和府捞面方面曾表示,在第一家门店开业之前,曾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进行产品和品牌基础模型的打磨,又建立了一座占地15000㎡的中央厨房,可满足未来1000+门店的基本运营支撑。

不过,由于高端化定位,和府捞面在选址上要求较高,主要聚焦一线、新一线城市核心地带,难以在下沉市场突破。和府捞面曾定下2023年开店1000家的目标,但并未完成。与和府捞面类似定位的上市企业味千拉面,自2007年上市后多次提到千店计划,但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门店数为707家。

作为中式餐饮的头部品牌,和府捞面一直受到资本认可。数据显示,从2015年8月完成3000万元的A轮融资起,不到六年时间,和府捞面获得6轮融资,总计融资16.45亿元。2021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新一轮融资,近8亿元的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 Capital跟投。和府捞面的E轮融资创下面食行业年内最高融资纪录,此轮融资后和府捞面估值更是高达70亿。

和府捞面背后资本方也十分多元,不乏有腾讯、绝味食品等业界知名公司,两者分别占股11.54%和4.47%,其中绝味食品的子公司更是从2015年10月就开始参股,一直看好和府捞面的发展。

2022年1月28日,绝味食品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参股的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府捞面),拟实施境外上市计划。一时间,和府捞面将要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公告披露,根据发展需要,和府捞面拟实施境外上市计划,拓展更多融资渠道推动其业务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年初,和府捞面被曝资金紧张、高管出走、裁员降薪、拖欠供应商款项。

2023年7月22日,绝味食品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提到了和府捞面的经营情况,公告显示,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府捞面)2020-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11.07亿元、 17.32亿元、14.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6亿元、-2.11亿元、-2.99亿元,三年亏损超7亿元。

对此,绝味食品表示,近三年亏损主要系一方面该企业仍处于扩张期,为占领市场份额加大了营销费用支出;另一方面,近年来受各地管控影响,物流及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

在业务布局方面,和府捞面旗下拥有“和府捞面”“和府到家”“Pick ME咖啡&热食”“一杯拉面”“阿兰家兰州牛肉面”“财神肉串”等多个业务模块。“和府捞面”是和府餐饮平台第一业务曲线,其它新模型业务也在不断孵化打磨中。

2022年10月,和府捞面旗下新品牌“Pick MEの咖啡&热食”门店在上海落地,但并没有激起太大的声量。

实际上,和府捞面卖咖啡并不稀奇。咖啡产品的利润率较高,可以看作是和府捞面品牌多元化的业务补充。而从面食跨界到咖啡,门槛并不高,和府捞面的渠道、供应链等能够与咖啡场景业务进行协同。

2022年5月,和府捞面在江苏南通低调新开了一家“阿兰家兰州牛肉面”,正式进入牛肉面赛道。此前在2021年4月,和府捞面推出子品牌“小面小酒”,增加风味小吃和酒水品类,将其视作第二曲线,计划开出50家。除此之外,和府捞面还尝试了“财神小排档”“烧菜坊”等项目,但并未激起太大水花,始终需要靠和府捞面主品牌拉动。

目前,餐饮业整体连锁化程度较低,不少品牌的打法是用规模换市场。而就目前来看,和府捞面的想象空间还在于一碗面,其它新业务尝试尚未成气候。

对于冲刺IPO的和府捞面来说,一碗面显然难以撑起一家上市公司。

餐饮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变化是标准化和可复制化,这背后既有行业数字化变革带来的赛道优势,也有细分领域模式创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如不少品牌从店面设计、产品、供应链上中下游已经实现高度标准化,通过社交平台种草、爆品引流、新营销玩法,也在不断讨好消费者。

而企业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除了需要供应链优势,还需要有着更多扛打的品牌输出。

04

真的要去香港上市了?

今年1月15日,有市场消息称,和府捞面计划最快今年赴香港IPO,拟募资1亿至2亿美元,可能就上市事宜与华泰国际合作,不排除会有其他投行加入。对此,该公司并无直接回应。

实际上,此时和府捞面传出上市消息并非是空穴来风。

2023年12月,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表示,未来将寻找“5000+事业合伙人”开放联营,正式进入“直营+联营”模式。此前,和府捞面线下门店一直采用直营模式,门店维持在500多家。

和府捞面预计,开放“联营模式”后,2026年的门店数量将超过2000家,阿兰家牛肉面将超过1500家。另一方面,和府捞面会以中国香港为桥头堡,去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店。

从联营模式来看,门店类型倾向于小面积店,采用类直营、全托管、共风险的模式。李学林称,和府捞面要下沉到超过2000个县级单位,深布局加密城市的门店网络。

而规模化扩张,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表示,和府捞面选择这个时间点上市是因为中国消费市场在快速升级,面食作为比较传统的快餐食物,有比较庞大的消费基础,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

实际上,除了和府捞面,遇见小面近期也传出冲刺IPO的消息。与和府捞面发展路径相似,在前两年餐饮赛道突然爆火之下,遇见小面也频频获得资本青睐。此前,遇见小面提出到2024年要开店1000家的目标,但在2023年成立9周年之际,遇见小面公布的门店数据显示,其全国门店为200家。

而随着资本退潮,赛道内卷加剧,不少早期投资的资本也在寻求退出机会,多重因素叠加,使得面食连锁品牌开始向IPO发起冲刺。

食品饮料及餐饮产业投资人陈小龙认为,连锁企业都需要依靠资金去放大单店模型,获取快速的发展,拉开和行业中的差距,虽然连锁行业每天收现金,但是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异常巨大,净利率通常并不高,经营风险却比同等利润的食品企业要更高,上市融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和府捞面把规模化扩张的方向聚焦到了下沉市场,仍会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颇为敏感,面食赛道品牌也有着诸多的替代性。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下滑,即使在下沉市场,人均30元的面食也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需要和府捞面在定价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是和府捞面需要在口感上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具有烟火气和接地气产品。与一二线城市的紧张节奏相比,下沉市场在口感和体验感知上更为“挑剔”,需要精细化运营和管理。

05

新消费餐饮品牌的共性问题

从赛道来看,餐饮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相关细分赛道还缺乏全国性领军品牌,品牌化、连锁化机会仍很大。

从行业发展来看,随着数字化变革深入,供应链、SaaS软件、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已经实现了高效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新品牌们迎来了一场“标准化红利”。而不少获得融资的品牌有一个共性,从店面设计、产品、供应链上中下游已经实现高度标准化。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行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提供了一定的红利机会。一方面,随着餐饮行业冷链物流、数字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少品牌依靠成熟的体系减少了试错成本,一批试图俘获新消费群体的新餐饮品牌崛起。另一方面,通过模式创新,不少品牌在更为细分的赛道找到了成长空间,单品类赛道层出不穷。

陈小龙认为,面食行业就目前国内的开店密度、人均保有量来说,并非达饱和,还有相当大的开店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新消费餐饮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

一是随着品牌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出新品和特色菜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口味需求。然而,新品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经过市场验证,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平衡新品研发和现有产品的维护,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品牌需要更加注重食材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然而,高品质的食材往往价格较高,对成本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平衡食材品质和成本控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是餐饮连锁品牌的经营模式需要高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确保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然而,随着连锁店数量的不断增加,管理和培训员工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品牌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需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不是把大量的资源都投向营销上。

总体来说,餐饮行业上市公司目前仍凤毛麟角。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餐饮企业仍未实现标准化,离上市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深圳前海富涌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漆明杨认为,餐饮企业上市难,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餐饮企业现金交易过多,导致了营业收入利润纳税等指标难以量化确认。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具备可持续经营的体系,而准备上市的企业,应该具备独立的商誉品牌。

同样,我们也期待餐饮行业能够再度跑出一家上市企业。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