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零售企业春节若打烊 谁会是受益者?

coco湖

积分:338  联商币:362
  |   只看他 楼主

  联商网专栏:今年银泰在其公众微信号上发起春节是否打烊的调查,有6万消费者参与,有9成消费者赞成春节打烊,最终银泰决定将春节打烊时间从去年的一天半延长至除夕初一两天。这一举动引起了零售业春节是否应该打烊之争。

  现在大部分关于春节打烊之争的落脚点主要在于零售企业自身。比如,春节打烊是对于员工人性关怀的体现,可以让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员工在春节与家人共享团圆之乐;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春节是销售高峰期,期间创造的毛利发放给员工也是对员工关怀的一种体现,不主张春节打烊;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春节期间的毛利抵不过三倍工资的高支出,所以零售企业应选择打烊。总之,虽然观点各异,但是基本都是围绕零售企业本身是否受益展开讨论。但是在春节是否打烊之争中,消费者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方群体,甚至最终是他们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零售企业是否能长期延续春节打烊的做法。

  不要让购物成为假日的主流消遣

  零售业态日益发达,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实体零售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遍地开花。所以一到节假日,大家的主流娱乐活动变成了逛街、购物、聚餐、唱K……每次过完节假日,一到上班期间,则会有假日综合症,表现在过度疲惫,过度娱乐,对于工作产生厌烦心理等。对于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来说,春节期间难得回家过年,他们本应该和父母家人团聚,但是其实却不是真正地回“家”过年,而是回商场购物中心过年,因为回家期间,他们与同学朋友不断聚会、购物,难得的假日,最终还是消耗在每个城市都有的购物中心,而失去了真正回家团聚的本愿。

  如果有一天,春节期间所有的商家都实行了打烊,这也就意味着春节期间,商场不再接待形形色色的消费者。我们最好的选择真正变成了和家人一起度过,没有太多的喧闹,没有太多的物欲,没有太多的娱乐消遣,有的只是一家人,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生活回归到更加原始的状态,真正地实现了春节一家团圆的传统。所以也许春节期间商场打烊,能实现的不仅仅是零售企业的员工们一家团圆,而是更多千千万万的消费者们,让他们从被过于发达的实体零售的“绑架”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应有的安静,过好一个团聚的春节。

  培养消费者春节不购物的习惯

  春节期间商场打烊了,期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该怎么被满足?比如急需购买一件新衣服,比如需要添置某个生活用品。如果春节自家商场打烊了,消费者去其他商场购物了怎么办?春节打烊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春节期间不购物的习惯。

  春节打烊的惯例一定是循序渐进地在零售企业中推进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不管是被社会的大环境所逼迫,还是被三倍工资所逼迫,抑或是企业自发想要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性关怀。面对这个趋势,零售企业完全不必要恐慌会在春节期间流失消费者,反而应该思考培养消费者不在春节期间购物的习惯的必要性。

  其实,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可以被提前释放,或者延后满足。这也就是意味着,每次临近节假日,可以通过做一波促销来满足消费者春节期间的需求,并且提前告知他们商店将会闭店,届时有许多东西都会无法购买(淘宝有许多店铺会在过年期间闭店1到2周,许多商店只接单不发货)。延后满足,可以在打烊期间发送新品资料给消费者,让他们提前选购,商场一旦开始正常营业,即可满足他们的需求。一开始,消费者一定会有诸多的不习惯和不适应,甚至会对这个商场厌弃。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春节打烊成为常态以后,消费者就自然会形成提前购物的习惯。除了一些24小时便利店之外(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特别紧急的需求),春节期间其他带有娱乐性的商业体都可以考虑打烊。

  在北欧国家,早已经实现了节假日打烊的零售常态,一到节假日期间,公交车班次减少,商场商店甚至连餐厅都关门了。北欧人似乎对于这样的生活很习以为常,一到节假日他们更愿意选择开车自驾游,与家人团聚等休闲的方式,商业街则是一片冷清与寂寥。

  总是,春节打烊受益的不应该仅仅是零售企业的员工,更应该是消费者,打烊不是给消费者制造麻烦,而是还他们一个安静的私人时间!
  (联商专栏作者 胡柯柯/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联商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零售家微信公众号:
  

- 该帖于 2015-1-29 17:06:00 被修改过
---------------------------------------------------
更多《店长》杂志信息,请访问:http://www.idianzhang.com【投稿邮箱】yiqy@linkshop.com.cn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