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我认为建立完善的市场零售信任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外在服务质量,内在企业管理,以及和谐的内外营销公关机制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
-
商业转写字楼,会出现大量黑房间,黑房间的租金可比正常写字楼便宜不少。
中坤广场转成写字楼也是赔钱,中坤广场基础设备是按照商场设计的,
信息、安保之类的设备根本达不到写字楼的需求,转完了也是乙级写字楼就和万通似的由商场转成市场。
-
百货业需要进一步的整合,等将来全国只有三五家百货公司的时候,百货才可能成为可以和电商平台“平起平坐”的一个平台。
-
老辣,作为旁观的厉总,敢说真话!品类管理是一个新颖观点。百货店讲租金成本高,是现在的百货店面积太大,降租金单价不可能,做小而美是一个新思路,做品类是方法
-
娃哈哈搞商场目前情况窘迫的原因我认为名字起的不好!不管是娃欧、还是娃哈哈,如果是个儿童产品专业店也就罢了,但你要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商场,这样的名字显然有点土冒了!营销公关有点问题咯!
-
高端品牌进入三四线城市,前提是那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否则,品牌溢价就无法实现,如果走低价折扣,甚至比不上大众品牌,所谓的时尚观,应该就是品牌意识的崛起
-
主要还是看配送的成本,有的电商已经把配送成本控制到5元以下啦,当然就可以赚钱了。
-
有几个东西解决成本很高。1、必须有足够多网点;2、网点跟顾客结合度还要很近,否则就是跟现在线上情况一样了;3、理论上能做成,并且保证对顾客的服务,同时又达到文中所说的低成本,可能只能集中在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4、网点还得跟线上是一家,不然就是跟现在京东和窝窝合作的一样了。
个人觉得,例如像上海最大的便利店系统,如果已经渗透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每个小区,单做上海的生意还行。或者像日本的7-11那样,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应该可以做到你说的这样。中国实在太大,你只有分区域服务,才有可能实现。随便想想的。
-
百货销售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竞争激烈了,以前一个城市几家百货店,现在又多少了,店开的太多,利润都分散了
-
自有品牌做大,有做平台的冲动;平台做大,有推出自有品牌的冲动。现在不做,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垂直电商也是这样,如果市场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就会寻找突围。选择什么战略需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容量[em01]
-
你所谓的百货业转型成“百货综合体”,日本和台湾在30年前就有,那时叫做“复合式百货”,经过15年的艰苦抗争,最后证明仍然输给了购物中心这个业态,是个夕阳业态,在中国早晚也会是如此。
-
一是,凌云超市学胖东来学得很好,起码从凌云就能看到胖东来的影子;但另一方面,凌云对员工的考核制度太多、太累,有种工资虽然涨了,但还会被扣回去的感觉。给员工发工资但不管好员工,这不叫真正的爱员工;我们更多对员工的不是罚而是承诺,你对我有要求,我对你也有要求,双方制约。
二是,企业有点毛病没什么,企业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简单化、标准化才容易复制、学习、模仿。
三是,学东来、涨工资背后,我们要搞明白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不是涨完工资就万事大吉了,工资涨得要对得起顾客。
四是,要有好的商品、合理的价格、舒服的环境、负责任的员工;善待员工的背后,更应该严格管住员工,定好企业的游戏规则,这是亿沣学习胖东来得到的一些实践经验。
-
蓝海与红海从来不是对立的,看到了机会并经营好便是蓝海,反之则是红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的品牌,对市场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的市场,对品牌影响力的感知与反应也是不同的;我觉得本文的作者有欠客观,大品牌与招商,就是一个广场生命力的全部么?那你为什么不去研究研究大连的百年城,它初进大连时,可是被本地零售全面封杀,他们有的一个品牌也不让进,只能用心研究市场,从其他地方找替代,一个一个引一个一个调,如今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勇气
-
昨天去了银泰城,银泰城周遍道路太窄行车极不方便,要停车必须要饶银泰一圈,有好些看车的人,等的太久都掉头回去了不少。这很大局限了银泰城的发展和人流。进入银泰由于是长方行的,要想到自己想去的商店就像似走火车东站,电梯必须要一楼楼上,这要会形成很大的拥挤。不像万象城电梯比较人性,空间率用不高有待提高,主要是中档消费群为主也局限了发展。规划道路不合理路太窄,导致三敦和黄龙或小河一带辐射相当的困难,长欺发展能便于辐射方便和开心乐于来逛的也就翠苑紫金港和睦了。自驾车实在不方便SHOPPING
-
在整体硬件和购物环境方面,感觉缺乏大的亮点和创新点
地下停车场可能是因为刚启用,通风系统不太好,感觉很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