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武汉人更容易,更方便接受新事物。
武汉进口商品这一块目前还没有哪家企业做的特别大。中百底子厚,可以快速铺开。比其他小企业还是占优势一些。
主要看商品和价格了,如果真能价比京东之流,我觉得前景确实很可观。中百转型还蛮期待的,毕竟是武汉自己的企业。
-
服务的第一要素就是“主动性”没有主动的服务意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谈不上“思考性”把工作做严谨扎实,避免出现商品准备上的疏漏。出现问题应该积极解决,给顾客提供方便,满怀感恩之情,这才是经营的宗旨!现在实体经济生意不好做,真的不好做吗?经营者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管理和服务制约了发展。
-
线下生意难做其实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强大的吸血能力。顾客被网商抢走,租金每年水涨船高,零售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变形,光靠提高管理是解决不了面临的战略威胁。
-
台湾便利店的增值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政府职能部门,一类来自金融机构。国内要打通这两个环节的难度有多高?? 只能呵呵!
-
商业生意萧条,总需求下降是的主要原因,总供给过剩是次要原因,经过一番洗礼,能够生存下来的应该都是强者。
-
因为工作关系,我跟厉玲的父母很熟,后来下海碰巧接触过百货企业,得到过厉玲的帮助指导。记得她父亲厉德馨同志有一次很直接地对我讲,厉玲那套百货经验是她独创的,你恐怕学不了。当时还有点不相信。《厉玲半月谈》开办几期,仔细琢磨厉玲的创业经验,回味厉老当年讲得话,很真是有道理。厉玲不是商业科班出身,她的百货经验如此专业,源于她的敬业精神。这个女人,雷厉风行像其父,注重细节像其母,传承父母优点于己身,成功是有道理的。不服气不行。
-
自有品牌产品不足五分之一,其它商品价格与内资超市没有竞争力,会员费上升,软服务却没跟上也是瞎掰。反正,我不再续会员费了。
-
个人感觉太多的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用心做实体经营的少了,为什么目前国家提倡大匠精神;但从另外一面来看,现在国内的零售的规模合并的确正在进行,也是零售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
西安东大街立丰百盛购物广场,我在东大街百盛当保洁干了快8年了,和百盛每个圆工都有很深的感情,真舍不得百盛关店门,我08年5月9日入职,一直干到2016年2月底辞职,心里很难受,多么希望百盛生意好起来。
-
大多数百货店只是平台企业,其实就是变像收租,没有对商品的定价权,现阶段商业地产价格出样高位,人工成品处于高位,这些都转架在供应商头上,适问供应商东西价格会不卖高吗?做了全渠道又怎么样?没多大效果的。
-
恩,自己思考自己做什么。如果做,不是跟风。不做,也不是逆风。企业面临的还是各自特殊的环境,需要适合自己的方式。
-
开口闭口全渠、O2O、自营、买手、自创品牌的多是一些网络写手,真正落地的企业自然会权衡轻重,有的没必要去做,有的没必要立刻投入大量精力,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网络上人人都说的东西并非一定是企业可行之路,做企业的还需要慎思明辨,笃行才能致远。
-
学习了!的确,目前三四线城市仍旧是百货和传统街区为主导的零售市场;事实上三四线城市的非城区购物中心往往成功率不高,受人口数量,流动方向,消费习惯等影响十分明显;相比而言百货更能够引导零售市场的升级和变革!
-
要突出这份爱,有能力就做,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去比较。有做一个店的能力就做一个店,有做两个店的能力就做两个店。
很棒。
-
老黄说得好 ,行业的标杆。但传统超市,在发力电商的前提下,把握实体与电商平台的利益平衡,利益占比,利益贡献率方面,要尺寸方一,在传统超市,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变革求新路上,结合现实消费者,消费人群,要有一个更好的更新换代的经营模式,提升自身水平这一点,不能放松。“活到老,学到老”。为大润发点赞!